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 41-50 篇 (含注音 + 音频 + 建议收藏)
简介
普通话短文朗读是从 《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》50篇中随机选取一篇,
注意⚠️:这是官方提供的通用 50篇(其中10篇,其他编目见其他文章),但不同省市不同地区在教材选篇上会有细微调整,建议备考的同学以实际考试地区提供的作品为准
考试评分细则见: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、试卷结构及评分细则
这一项考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,重点考查语音、连读音变、停连、语调以及流畅程度等。这一项在测试中所占比重很大,因此应试人事先必须投入精力,认真准备。
应试人在这一项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-
1、发音准确清晰,避免漏字、添字、错字。
-
2、不能回读,即使发现某个字读错了,也不要重读。回读会造成不连贯,测试员会扣分。
-
3、不要出现字化、词化的现象。很多应试人在朗读时,为了读准,一个字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着读,听起来很不流畅,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觉。
-
4、重视语调问题,要自然流畅,不要带朗诵腔、播音腔,因为一旦把握不好,会使人感到太夸张、不自然。另外,还要注意方言语调的纠正,特别是轻重音的问题。方言语调主要表现在字调、句调、轻重音、语气、节奏等方面。要想在测试中取得好成绩,必须在纠正方言语调上下大工夫。
-
5、语速要适中,不能过快或过慢,应试人对所读作品不熟,或普通话水平较差时,为了每个字都读对,就会一个字一个字的读,导致语速过慢;而当心情过于紧张时,语速会过快。这样都会失分。语速过快还容易漏字、添字、吃字。
-
6、注意“儿”的处理,要判断什么时候读成儿化韵,什么时候直接把“儿”音节读出来。
-
7、叠字形容词中的ABB式、AABB式,除部分口语中习惯读变调的情况外,其他的在朗读中都可以读变调。
-
8、停顿、断句要得当,否则可能造成歧义或割裂句子的完整
作品四十一《颐和园》
(一)音频
(二)短文
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。进了颐和园的大门,绕过大殿,就来到有名的长廊。绿漆的柱子,红漆的栏杆,一眼望不到头。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,分成二百七十三间。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,画着人物、花草、风景,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。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,这一种花还没谢,那一种花又开了。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,使人神清气爽。
走完长廊,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。抬头一看,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,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。那就是佛香阁。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,就是排云殿。
登上万寿山,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,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。葱郁的树丛,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。正前面,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,绿得像一块碧玉。游船、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,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。向东远眺,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。
从万寿山下来,就是昆明湖。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,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,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。湖中心有个小岛,远远望去,岛上一片葱绿,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。//……
——节选自《颐和园》(袁鹰)
(三)重点词汇
颐和园(Yí hé yuán)
横槛(hénɡ jiàn)
画舫(huà fǎnɡ)
几乎(jī hū)
堤岸(dī àn )
(四)短文(含注音)
北 京 的 颐 和 园 是 个 美 丽 的 大 公 园。 进 了 颐 和 园 的 大 门, 绕 过 大 殿, 就 来 到 有 名 的 长 廊。 绿 漆 的 柱 子, 红 漆 的 栏 杆, 一 眼 望 不 到 头。 这 条 长 廊 有 七 百 多 米 长, 分 成 二 百 七 十 三 间。 每 一 间 的 横 槛 上 都 有 五 彩 的 画, 画 着 人 物、 花 草、 风 景, 几 千 幅 画 没 有 哪 两 幅 是 相 同 的。 长 廊 两 旁 栽 满 了 花 木, 这 一 种 花 还 没 谢, 那 一 种 花 又 开 了。 微 风 从 左 边 的 昆 明 湖 上 吹 来, 使 人 神 清 气 爽。
走 完 长 廊, 就 来 到 了 万 寿 山 脚 下。 抬 头 一 看, 一 座 八 角 宝 塔 形 的 三 层 建 筑 耸 立 在 半 山 腰 上, 黄 色 的 琉 璃 瓦 闪 闪 发 光。 那 就 是 佛 香 阁。 下 面 的 一 排 排 金 碧 辉 煌 的 宫 殿, 就 是 排 云 殿。
登 上 万 寿 山, 站 在 佛 香 阁 的 前 面 向 下 望, 颐 和 园 的 景 色 大 半 收 在 眼 底。 葱 郁 的 树 丛, 掩 映 着 黄 的 绿 的 琉 璃 瓦 屋 顶 和 朱 红 的 宫 墙。 正 前 面, 昆 明 湖 静 得 像 一 面 镜 子, 绿 得 像 一 块 碧 玉。 游 船、 画 舫 在 湖 面 慢 慢 地 滑 过, 几 乎 不 留 一 点 儿 痕 迹。 向 东 远 眺, 隐 隐 约 约 可 以 望 见 几 座 古 老 的 城 楼 和 城 里 的 白 塔。
从 万 寿 山 下 来, 就 是 昆 明 湖。 昆 明 湖 围 着 长 长 的 堤 岸, 堤 上 有 好 几 座 式 样 不 同 的 石 桥, 两 岸 栽 着 数 不 清 的 垂 柳。 湖 中 心 有 个 小 岛, 远 远 望 去, 岛 上 一 片 葱 绿, 树 丛 中 露 出 宫 殿 的 一 角。 / …
作品四十二《忆读书》
(一)音频
(二)短文
一谈到读书,我的话就多了!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,就开始读书。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“天、地、日、月、山、水、土、木”以后的那几册,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“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……”的《三国演义》。
那时,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《三国演义》,我听得津津有味,什么“宴桃园豪杰三结义,斩黄巾英雄首立功”,真是好听极了。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,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。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, 在母亲的催促下,含泪上床。
此后,我决定咬了牙,拿起一本《三国演义》来,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,居然越看越懂,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,比如把“凯”念作“岂”,把“诸”念作“者” 之类,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。 谈到《三国演义》,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,哭了一场,把书丢下了。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,又哭了一场,又把书丢下了,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 到“分久必合”的结局。
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《聊斋志异》,聊斋故事是 短篇的,可以随时拿起放下,又是文言的,这对于我的 // 作文课很有帮助,……
——节选自《忆读书》(冰心)
(三)重点词汇
而是(ér shì)
因为(yīn wèi)
笸箩(pǒ luo)
(四)短文(含注音)
一谈到读书,我的话就多了!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,就开始读书。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“天、地、日、月、山、水、土、木”以后的那几册,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“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……”的《三国演义》。
那时,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《三国演义》,我听得津津有味,什么“宴桃园豪杰三结义,斩黄巾英雄首立功”,真是好听极了。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,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。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,在母亲的催促下,含泪上床。
此后,我决定咬了牙,拿起一本《三国演义》来,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,居然越看越懂,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,比如把“凯”念作“岂”,把“诸”念作“者”之类,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。
谈到《三国演义》,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,哭了一场,把书丢下了。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,又哭了一场,又把书丢下了,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“分久必合”的结局。
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《聊斋志异》,聊斋故事是短篇的,可以随时拿起放下,又是文言的,这对于我的
作品四十三《阅读大地的徐霞客》
(一)音频
(二)短文
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。他用双脚,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,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,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。他把游历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,写 成了《徐霞客游记》这本千古奇书。 当时的读书人,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,抱着“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”的观念,埋头于经书之中。徐霞客却卓尔不群,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、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。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,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,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,要走遍天下,亲自考察。
此后三十多年,他与长风为伍,云雾为伴,行程九万里,历尽千辛万苦,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。徐霞客日间攀险峰,涉危涧,晚上就是再疲劳,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。即使荒野露宿,栖身洞穴,也要“燃松拾穗,走笔为记”。
徐霞客的时代,没有火车,没有汽车,没有飞机,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,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,盗匪横行,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。
有一次,他和三个同伴到西南地区,沿路考察石灰岩地形和长江源流。走了二十天,一个同伴难耐旅途劳顿,不辞而别。到了衡阳附近又遭遇土匪抢劫,财物尽失, 还险 // 些被杀害。……
——节选自《阅读大地的徐霞客》
(三)重点词汇
卓尔不群(zhuó’ěr bù qún)
险峰(xiǎn fēnɡ)
栖身(qī shēn)
洞穴(dònɡ xué)
燃松拾穗(rán sōnɡ shí suì)
盗匪横行(dào fěi hénɡ xínɡ)
(四)短文(含注音)
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。他用双脚,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,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,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。他把游历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,写成了《徐霞客游记》这本千古奇书。
当时的读书人,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,抱着“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”的观念,埋头于经书之中。徐霞客却卓尔不群,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、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。
此后三十多年,他与长风为伍,云雾为伴,行程九万里,历尽千辛万苦,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。徐霞客日间攀险峰,涉危涧,晚上就是再疲劳,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。即使荒野露宿,栖身洞穴,也要“燃松拾穗,走笔为记”。
有一次,他和三个同伴到西南地区,沿路考察石灰岩地形和长江源流。走了二十天,一个同伴难耐旅途劳顿,不辞而别。到了衡阳附近又遭遇土匪抢劫,财物尽失,还险 些被杀害。
作品四十四《纸的发明》
(一)音频
(二)短文
造纸术的发明,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。 早在几千年前,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。可那时候还没有纸,要记录一件事情,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,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。后来,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。这些竹片、木片用绳子穿起来,就成了一册书。但是,这种书很笨重,阅读、携带、保存都很不方便。古时候用“学富五车”形容一个人学问高,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。再后来,有了蚕丝织成的帛,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。 帛比竹片、木片轻便,但是价钱太贵,只有少数人能用,不能普及。
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,盛放蚕茧的篾席上,会留下一层薄片,可用于书写。 考古学家发现,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,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。但麻纸比较粗糙,不便书写。
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,有个叫蔡伦的人,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,改进了造纸术。他把树皮、麻头、稻草、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,浸在水里捣烂成浆;再把浆捞出来晒干,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。用这种方法造的纸,原料容易得到,可以大量制造,价格又便宜,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,所 // 以这种造 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。
——节选自《纸的发明》
(三)重点词汇
帛(bó)
篾席(miè xí)
薄片(báo piàn)
粗糙(cū cāo)
浸在(jìn zài)
(四)短文(含注音)
造 纸 术 的 发 明, 是 中 国 对 世 界 文 明 的 伟 大 贡 献 之 一。 早 在 几 千 年 前, 我 们 的 祖 先 就 创 造 了 文 字。 可 那 时 候 还 没 有 纸, 要 记 录 一 件 事 情, 就 用 刀 把 文 字 刻 在 龟 甲 和 兽 骨 上, 或 者 把 文 字 铸 刻 在 青 铜 器 上。 后 来, 人 们 又 把 文 字 写 在 竹 片 和 木 片 上。 这 些 竹 片、 木 片 用 绳 子 穿 起 来, 就 成 了 一 册 书。 但 是, 这 种 书 很 笨 重, 阅 读、 携 带、 保 存 都 很 不 方 便。 古 时 候 用 “ 学 富 五 车 ” 形 容 一 个 人 学 问 高, 是 因 为 书 多 的 时 候 需 要 用 车 来 拉。 再 后 来, 有 了 蚕 丝 织 成 的 帛, 就 可 以 在 帛 上 写 字 了。 帛 比 竹 片、 木 片 轻 便, 但 是 价 钱 太 贵, 只 有 少 数 人 能 用, 不 能 普 及。
人 们 用 蚕 茧 制 作 丝 绵 时 发 现, 盛 放 蚕 茧 的 篾 席 上, 会 留 下 一 层 薄 片, 可 用 于 书 写。 考 古 学 家 发 现, 在 两 千 多 年 前 的 西 汉 时 代, 人 们 已 经 懂 得 了 用 麻 来 造 纸。 但 麻 纸 比 较 粗 糙, 不 便 书 写。
大 约 在 一 千 九 百 年 前 的 东 汉 时 代, 有 个 叫 蔡 伦 的 人, 吸 收 了 人 们 长 期 积 累 的 经 验, 改 进 了 造 纸 术。 他 把 树 皮、 麻 头、 稻 草、 破 布 等 原 料 剪 碎 或 切 断, 浸 在 水 里 捣 烂 成 浆; 再 把 浆 捞 出 来 晒 干, 就 成 了 一 种 既 轻 便 又 好 用 的 纸。 用 这 种 方 法 造 的 纸, 原 料 容 易 得 到, 可 以 大 量 制 造, 价 格 又 便 宜, 能 满 足 多 数 人 的 需 要, 所 以 这 种 造 纸 方 法 就 传 承 下 来 了。
作品四十五《中国的宝岛——台湾》
(一)音频
(二)短文
中国的第一大岛、台湾省的主岛台湾,位于中国大陆架的东南方,地处东海和南海之间,隔着台湾海峡和大陆相望。天气晴朗的时候,站在福建沿海较高的地方, 就可以隐隐约约地望见岛上的高山和云朵。
台湾岛形状狭长,从东到西,最宽处只有一百四十多公里;由南至北,最长的地方约有三百九十多公里。地形像一个纺织用的梭子。
台湾岛上的山脉纵贯南北,中间的中央山脉犹如全岛的脊梁。西部为海拔近四千米的玉山山脉,是中国东部的最高峰。全岛约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是平地,其余为山地。岛内有缎带般的瀑布,蓝宝石似的湖泊,四季常青的森林和果园,自然景色十分优美。西南部的阿里山和日月潭,台北市郊的大屯山风景区,都是闻名世界的游览胜地。
台湾岛地处热带和温带之间,四面环海,雨水充足,气温受到海洋的调剂,冬暖夏凉,四季如春,这给水稻和果木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。水稻、甘蔗、樟脑是 台湾的“三宝”。岛上还盛产鲜果和鱼虾。
台湾岛还是一个闻名世界的“蝴蝶王国”。岛上的蝴蝶共有四百多个品种,其 中有不少是世界稀有的珍贵品种。岛上还有不少鸟语花香的蝴//蝶谷,岛上居民利 用蝴蝶制作的标本和艺术品,远销许多国家。
——节选自《中国的宝岛——台湾》
(三)重点词汇
时候(shí hou)
梭子(suō zi)
脊梁(jǐ liánɡ)
似的(shì de)
提供(tí ɡōnɡ)
(四)短文(含注音)
中 国 的 第 一 大 岛 、 台 湾 省 的 主 岛 台 湾 , 位 于 中 国 大 陆 架 的 东 南 方 , 地 处 东 海 和 南 海 之 间 , 隔 着 台 湾 海 峡 和 大 陆 相 望 。 天 气 晴 朗 的 时 候 , 站 在 福 建 沿 海 较 高 的 地 方 , 就 可 以 隐 隐 约 约 地 望 见 岛 上 的 高 山 和 云 朵 。
台 湾 岛 形 状 狭 长 , 从 东 到 西 , 最 宽 处 只 有 一 百 四 十 多 公 里 ; 由 南 至 北 , 最 长 的 地 方 约 有 三 百 九 十 多 公 里 。 地 形 像 一 个 纺 织 用 的 梭 子 。
台 湾 岛 上 的 山 脉 纵 贯 南 北 , 中 间 的 中 央 山 脉 犹 如 全 岛 的 脊 梁 。 西 部 为 海 拔 近 四 千 米 的 玉 山 山 脉 , 是 中 国 东 部 的 最 高 峰 。 全 岛 约 有 三 分 之 一 的 地 方 是 平 地 , 其 余 为 山 地 。 岛 内 有 缎 带 般 的 瀑 布 , 蓝 宝 石 似 的 湖 泊 , 四 季 常 青 的 森 林 和 果 园 , 自 然 景 色 十 分 优 美 。 西 南 部 的 阿 里 山 和 日 月 潭 , 台 北 市 郊 的 大 屯 山 风 景 区 , 都 是 闻 名 世 界 的 游 览 胜 地 。
台 湾 岛 地 处 热 带 和 温 带 之 间 , 四 面 环 海 , 雨 水 充 足 , 气 温 受 到 海 洋 的 调 剂 , 冬 暖 夏 凉 , 四 季 如 春 , 这 给 水 稻 和 果 木 生 长 提 供 了 优 越 的 条 件 。 水 稻 、 甘 蔗 、 樟 脑 是 台 湾 的 “ 三 宝 ” 。 岛 上 还 盛 产 鲜 果 和 鱼 虾 。
台 湾 岛 还 是 一 个 闻 名 世 界 的 “ 蝴 蝶 王 国 ” 。 岛 上 的 蝴 蝶 共 有 四 百 多 个 品 种 , 其 中 有 不 少 是 世 界 稀 有 的 珍 贵 品 种 。 岛 上 还 有 不 少 鸟 语 花 香 的 蝴 蝶 谷 , 岛 上 居 民 利 用 蝴 蝶 制 作 的 标 本 和 艺 术 品 , 远 销 许 多 国 家 。
作品四十六《中国的牛》
(一)音频
(二)短文
对于中国的牛,我有着一种特别尊敬的感情。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,要算在田垄上的一次“相遇”。 一群朋友郊游,我领头在狭窄的阡陌上走,怎料迎面来了几头耕牛,狭道容不下人和牛,终有一方要让路。它们还没有走近,我们已经预计斗不过畜牲,恐怕难免踩到田地泥水里,弄得鞋袜又泥又湿了。正踟蹰的时候,带头的一头牛,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,抬起头看看,稍迟疑一下,就自动走下田去。一队耕牛,全跟着它离开阡陌,从我们身边经过。
我们都呆了,回过头来,看着深褐色的牛队,在路的尽头消失,忽然觉得自己 受了很大的恩惠。
中国的牛,永远沉默地为人做着沉重的工作。在大地上,在晨光或烈日下,它拖着沉重的犁,低头一步又一步,拖出了身后一列又一列松土,好让人们下种。等到满地金黄或农闲时候,它可能还得担当搬运负重的工作;或终日绕着石磨,朝同 一方向,走不计程的路。
在它沉默的劳动中,人便得到应得的收成。 那时候,也许,它可以松一肩重担,站在树下,吃几口嫩草。偶尔摇摇尾巴,摆摆耳朵,赶走飞附身上的苍蝇,已经算是它最闲适的生活了。 中国的牛,没有成群奔跑的习 // 惯,永远沉沉实实的,默默地工作,平心静气。
——节选自《中国的牛》(小思)
(三)重点词汇
阡陌(qiān mò)
踟蹰(chí chú)
畜牲(chù shenɡ)
为人(wèi rén)
收成(shōu cheng)
(四)短文(含注音)
对 于 中 国 的 牛 , 我 有 着 一 种 特 别 尊 敬 的 感 情 。 留 给 我 印 象 最 深 的 , 要 算 在 田 垄 上 的 一 次 “ 相 遇 ” 。
一 群 朋 友 郊 游 , 我 领 头 在 狭 窄 的 阡 陌 上 走 , 怎 料 迎 面 来 了 几 头 耕 牛 , 狭 道 容 不 下 人 和 牛 , 终 有 一 方 要 让 路 。 它 们 还 没 有 走 近 , 我 们 已 经 预 计 斗 不 过 畜 牲 , 恐 怕 难 免 踩 到 田 地 泥 水 里 , 弄 得 鞋 袜 又 泥 又 湿 了 。
正 踟 蹰 的 时 候 , 带 头 的 一 头 牛 , 在 离 我 们 不 远 的 地 方 停 下 来 , 抬 起 头 看 看 , 稍 迟 疑 一 下 , 就 自 动 走 下 田 去 。 一 队 耕 牛 , 全 跟 着 它 离 开 阡 陌 , 从 我 们 身 边 经 过 。
我 们 都 呆 了 , 回 过 头 来 , 看 着 深 褐 色 的 牛 队 , 在 路 的 尽 头 消 失 , 忽 然 觉 得 自 己 受 了 很 大 的 恩 惠 。
中 国 的 牛 , 永 远 沉 默 地 为 人 做 着 沉 重 的 工 作 。 在 大 地 上 , 在 晨 光 或 烈 日 下 , 它 拖 着 沉 重 的 犁 , 低 头 一 步 又 一 步 , 拖 出 了 身 后 一 列 又 一 列 松 土 , 好 让 人 们 下 种 。
等 到 满 地 金 黄 或 农 闲 时 候 , 它 可 能 还 得 担 当 搬 运 负 重 的 工 作 ; 或 终 日 绕 着 石 磨 , 朝 同 一 方 向 , 走 不 计 程 的 路 。
在 它 沉 默 的 劳 动 中 , 人 便 得 到 应 得 的 收 成 。 那 时 候 , 也 许 , 它 可 以 松 一 肩 重 担 , 站 在 树 下 , 吃 几 口 嫩 草 。 偶 尔 摇 摇 尾 巴 , 摆 摆 耳 朵 , 赶 走 飞 附 身 上 的 苍 蝇 , 已 经 算 是 它 最 闲 适 的 生 活 了 。
中 国 的 牛 , 没 有 成 群 奔 跑 的 习 惯 , 永 远 沉 沉 实 实 的 , 默 默 地 工 作 , 平 心 静 气 。
作品四十七《中国的石拱桥》
(一)音频
(二)短文
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,就像虹。古代神话里说,雨后彩虹是“人间天上的桥”,通过彩虹就能上天。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,说拱桥是“卧虹”“飞虹”,把 水上拱桥形容为“长虹卧波”。
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。《水经注》里提到的“旅人桥”,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,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。这些桥大小不一,形式多样,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。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。
赵州桥非常雄伟,全长五十点八二米。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,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。全桥只有一个大拱,长达三十七点四米,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,而是像一张弓,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,便于车马上下。大拱的两肩上,各有两个小拱。这个创造性的设计,不但节约了石料, 减轻了桥身的重量,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,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,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。同时,拱上加拱,桥身也更美观。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,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,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。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,一道坏了,其//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。……
——节选自《中国石拱桥》(茅以升)
(三)重点词汇
卧虹(wò hónɡ)
记载(jì zǎi)
几乎(jī hū)
暴涨(bào zhǎnɡ)
支撑(zhī chēnɡ)
(四)短文(含注音)
石 拱 桥 的 桥 洞 成 弧 形, 就 像 虹。 古 代 神 话 里 说, 雨 后 彩 虹 是 “ 人 间 天 上 的 桥 ”, 通 过 彩 虹 就 能 上 天。 我 国 的 诗 人 爱 把 拱 桥 比 作 虹, 说 拱 桥 是 “ 卧 虹 ” “ 飞 虹 ”, 把 水 上 拱 桥 形 容 为 “ 长 虹 卧 波 ”。
我 国 的 石 拱 桥 有 悠 久 的 历 史。 《 水 经 注 》 里 提 到 的 “ 旅 人 桥 ”, 大 约 建 成 于 公 元 二 八 二 年, 可 能 是 有 记 载 的 最 早 的 石 拱 桥 了。 我 国 的 石 拱 桥 几 乎 到 处 都 有。 这 些 桥 大 小 不 一, 形 式 多 样, 有 许 多 是 惊 人 的 杰 作。 其 中 最 著 名 的 当 推 河 北 省 赵 县 的 赵 州 桥。
赵 州 桥 非 常 雄 伟, 全 长 五 十 点 八 二 米。 桥 的 设 计 完 全 合 乎 科 学 原 理, 施 工 技 术 更 是 巧 妙 绝 伦。 全 桥 只 有 一 个 大 拱, 长 达 三 十 七 点 四 米, 在 当 时 可 算 是 世 界 上 最 长 的 石 拱。 桥 洞 不 是 普 通 半 圆 形, 而 是 像 一 张 弓, 因 而 大 拱 上 面 的 道 路 没 有 陡 坡, 便 于 车 马 上 下。 大 拱 的 两 肩 上, 各 有 两 个 小 拱。 这 个 创 造 性 的 设 计, 不 但 节 约 了 石 料, 减 轻 了 桥 身 的 重 量, 而 且 在 河 水 暴 涨 的 时 候, 还 可 以 增 加 桥 洞 的 过 水 量, 减 轻 洪 水 对 桥 身 的 冲 击。 同 时, 拱 上 加 拱, 桥 身 也 更 美 观。 大 拱 由 二 十 八 道 拱 圈 拼 成, 就 像 这 么 多 同 样 形 状 的 弓 合 拢 在 一 起, 做 成 一 个 弧 形 的 桥 洞。 每 道 拱 圈 都 能 独 立 支 撑 上 面 的 重 量, 一 道 坏 了, 其 他 各 道 不 致 受 到 影 响。 …
作品四十八《“住”的梦》
(一)音频
(二)短文
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,说出来总是好玩儿的:春天,我将要住在杭州。二十年前,旧历的二月初,在西湖我看见了嫩柳与菜花,碧浪与翠竹。由我看到的那点儿春光,已经可以断定,杭州的春天必定会教人整天 生活在诗与图画之中。所以,春天我的家应当是在杭州。
夏天,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。在那里,我虽然只住过十天,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。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,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。到 处都是绿,目之所及,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地颤动,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 中似的。这个绿色会像音乐,涤清了心中的万虑。
秋天一定要住北平。天堂是什么样子,我不知道,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,北平之秋便是天堂。论天气,不冷不热。论吃的,苹果、梨、柿子、枣儿、葡萄,每样都有若干种。论花草,菊花种类之多,花式之奇,可以甲天下。西山有红叶可见,北海可以划船——虽然荷花已残,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。衣食住行,在北平的秋天, 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。
冬天,我还没有打好主意,成都或者相当地合适,虽然并不怎样和暖,可是为了水仙,素心腊梅,各色的茶花,仿佛就受一点儿寒 //冷,也颇值得去了。……
——节选自《“住”的梦》(老舍)
(三)重点词汇
时候(shíhou)
梭子(suōzi)
脊梁(jǐ liánɡ)
似的(shì de)
提供(tí ɡōnɡ)
(四)短文(含注音)
不 管 我 的 梦 想 能 否 成 为 事 实, 说 出 来 总 是 好 玩儿 的: 春 天, 我 将 要 住 在 杭 州。
二 十 年 前, 旧 历 的 二 月 初, 在 西 湖 我 看 见 了 嫩 柳 与 菜 花, 碧 浪 与 翠 竹。
由 我 看 到 的 那 点 儿 春 光, 已 经 可 以 断 定, 杭 州 的 春 天 必 定 会 教 人 整 天 生 活 在 诗 与 图 画 之 中。
所 以, 春 天 我 的 家 应 当 是 在 杭 州。
夏 天, 我 想 青 城 山 应 当 算 作 最 理 想 的 地 方。
在 那 里, 我 虽 然 只 住 过 十 天, 可 是 它 的 幽 静 已 拴 住 了 我 的 心 灵。
在 我 所 看 见 过 的 山 水 中, 只 有 这 里 没 有 使 我 失 望。
到 处 都 是 绿, 目 之 所 及, 那 片 淡 而 光 润 的 绿 色 都 在 轻 轻 地 颤 动, 仿 佛 要 流 入 空 中 与 心 中 似 的。
这 个 绿 色 会 像 音 乐, 涤 清 了 心 中 的 万 虑。
秋 天 一 定 要 住 北 平。 天 堂 是 什 么 样 子, 我 不 知 道, 但 是 从 我 的 生 活 经 验 去 判 断, 北 平 之 秋 便 是 天 堂。
论 天 气, 不 冷 不 热。 论 吃 的, 苹 果、 梨、 柿 子、 枣 儿、 葡 萄, 每 样 都 有 若 干 种。
论 花 草, 菊 花 种 类 之 多, 花 式 之 奇, 可 以 甲 天 下。 西 山 有 红 叶 可 见, 北 海 可 以 划 船—— 虽 然 荷 花 已 残, 荷 叶 可 还 有 一 片 清 香。
衣 食 住 行, 在 北 平 的 秋 天, 是 没 有 一 项 不 使 人 满 意 的。
冬 天, 我 还 没 有 打 好 主 意, 成 都 或 者 相 当 地 合 适, 虽 然 并 不 怎 样 和 暖, 可 是 为 了 水 仙, 素 心 腊 梅, 各 色 的 茶 花, 仿 佛 就 受 一 点 儿 寒 冷, 也 颇 值 得 去 了。
作品四十九《走下领奖台,一切从零开始》
(一)音频
(二)短文
在北京市东城区著名的天坛公园东侧,有一片占地面积近二十万平方米的建筑区域,大大小小的十余栋训练馆坐落其间。这里就是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。许多我 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体育明星都曾在这里挥汗如雨,刻苦练习。
中国女排的一天就是在这里开始的。清晨八点钟,女排队员们早已集合完毕,准备开始一天的训练。主教练郎平坐在场外长椅上,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跟随助理教练们做热身运动的队员们,她身边的座位上则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女姑娘们的各式用品:水、护具、背包,以及各种外行人叫不出名字的东西。不远的墙上悬挂着一面鲜艳的国旗,国旗两侧是“顽强拼搏” 和“为国争光”两条红底黄字的横幅,格外醒目。
“走下领奖台,一切从零开始”十一个大字,和国旗遥遥相望,姑娘们训练之余偶尔一瞥就能看到。只要进入这个训练馆,过去的鲜花、掌声与荣耀皆成为历史,所有人都只是最普通的女排队员。曾经的辉煌、骄傲、胜利,在踏入这间场馆的瞬间全部归零。
踢球跑、垫球跑、夹球跑……这些对普通人而言和杂技差不多的项目是女排队 员们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。接下来//的任务是小比赛。……
——节选自《走下领奖台,一切从零开始》(宋元明)
(三)重点词汇
面积(miàn jī)
耳熟能详(ěr shú nénɡ xiánɡ)
一瞥(yì piē)
瞬间(shùn jiān)
(四)短文(含注音)
在 北 京 市 东 城 区 著 名 的 天 坛 公 园 东 侧, 有 一 片 占 地 面 积 近 二 十 万 平 方 米 的 建 筑 区 域, 大 大 小 小 的 十 余 栋 训 练 馆 坐 落 其 间。 这 里 就 是 国 家 体 育 总 局 训 练 局。 许 多 我 们 耳 熟 能 详 的 中 国 体 育 明 星 都 曾 在 这 里 挥 汗 如 雨, 刻 苦 练 习。
中 国 女 排 的 一 天 就 是 在 这 里 开 始 的。 清 晨 八 点 钟, 女 排 队 员 们 早 已 集 合 完 毕, 准 备 开 始 一 天 的 训 练。 主 教 练 郎 平 坐 在 场 外 长 椅 上, 目 不 转 睛 地 注 视 着 跟 随 助 理 教 练 们 做 热 身 运 动 的 队 员 们, 她 身 边 的 座 位 上 则 横 七 竖 八 地 堆 放 着 女 姑 娘 们 的 各 式 用 品: 水、 护 具、 背 包, 以 及 各 种 外 行 人 叫 不 出 名 字 的 东 西。 不 远 的 墙 上 悬 挂 着 一 面 鲜 艳 的 国 旗, 国 旗 两 侧 是 “ 顽 强 拼 搏 ” 和 “ 为 国 争 光 ” 两 条 红 底 黄 字 的 横 幅, 格 外 醒 目。
“ 走 下 领 奖 台, 一 切 从 零 开 始 ” 十 一 个 大 字, 和 国 旗 遥 遥 相 望, 姑 娘 们 训 练 之 余 偶 尔 一 瞥 就 能 看 到。 只 要 进 入 这 个 训 练 馆, 过 去 的 鲜 花、 掌 声 与 荣 耀 皆 成 为 历 史, 所 有 人 都 只 是 最 普 通 的 女 排 队 员。 曾 经 的 辉 煌、 骄 傲、 胜 利, 在 踏 入 这 间 场 馆 的 瞬 间 全 部 归 零。
踢 球 跑、 垫 球 跑、 夹 球 跑…… 这 些 对 普 通 人 而 言 和 杂 技 差 不 多 的 项 目 是 女 排 队 员 们 必 须 熟 练 掌 握 的 基 本 技 能。 接 下 来 的 任 务 是 小 比 赛。……
作品五十《最糟糕的发明》
(一)音频
(二)短文
在一次名人访问中,被问及上个世纪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时,有人说是电脑, 有人说是汽车,等等。但新加坡的一位知名人士却说是冷气机。他解释,如果没有冷气,热带地区如东南亚国家,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生产力,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生活水准。他的回答实事求是,有理有据。
看了上述报道,我突发奇想:为什么没有记者问:“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是 什么?”其实二〇〇二年十月中旬,英国的一家报纸就评出了“人类最糟糕的发明”。获此“殊荣”的,就是人们每天大量使用的塑料袋。
诞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塑料袋,其家族包括用塑料制成的快餐饭盒、包装纸、餐用杯盘、饮料瓶、酸奶杯、雪糕杯等。这些废弃物形成的垃圾,数量多、体积大、重量轻、不降解,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多技术难题和社会问题。
比如,散落在田间、路边及草丛中的塑料餐盒,一旦被牲畜吞食,就会危及健康甚至导致死亡。填埋废弃塑料袋、塑料餐盒的土地,不能生长庄稼和树木,造成土地板结,而焚烧处理这些塑料垃圾,则会释放出多种化学有毒气体,其中一种称 为二噁英的化合物,毒性极大。
此外,在生产塑料袋、塑料餐盒的过//程中使用的氟利昂,对人体免疫系统和 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极为严重。
——节选自《最糟糕的发明》(林光如)
(三)重点词汇
实事求是(shí shì qiú shì)
垃圾(lā jī)
不降解(bú jiànɡ jiě)
一旦(yí dàn)
牲畜(shēnɡ chù)
焚烧(fén shāo)
危及(wēi jí)
噁(è)
(四)短文(含注音)
在 一 次 名 人 访 问 中, 被 问 及 上 个 世 纪 最 重 要 的 发 明 是 什 么 时, 有 人 说 是 电 脑, 有 人 说 是 汽 车, 等 等。 但 新 加 坡 的 一 位 知 名 人 士 却 说 是 冷 气 机。 他 解 释, 如 果 没 有 冷 气, 热 带 地 区 如 东 南 亚 国 家, 就 不 可 能 有 很 高 的 生 产 力, 就 不 可 能 达 到 今 天 的 生 活 水 准。 他 的 回 答 实 事 求 是, 有 理 有 据。
看 了 上 述 报 道, 我 突 发 奇 想: 为 什 么 没 有 记 者 问:“ 二 十 世 纪 最 糟 糕 的 发 明 是 什 么?” 其 实 二 〇 〇 二 年 十 月 中 旬, 英 国 的 一 家 报 纸 就 评 出 了“ 人 类 最 糟 糕 的 发 明”。 获 此 “ 殊 荣 ” 的, 就 是 人 们 每 天 大 量 使 用 的 塑 料 袋。
诞 生 于 上 个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的 塑 料 袋, 其 家 族 包 括 用 塑 料 制 成 的 快 餐 饭 盒、 包 装 纸、 餐 用 杯 盘、 饮 料 瓶、 酸 奶 杯、 雪 糕 杯 等。 这 些 废 弃 物 形 成 的 垃 圾, 数 量 多、 体 积 大、 重 量 轻、 不 降 解, 给 治 理 工 作 带 来 很 多 技 术 难 题 和 社 会 问 题。
比 如, 散 落 在 田 间、 路 边 及 草 丛 中 的 塑 料 餐 盒, 一 旦 被 牲 畜 吞 食, 就 会 危 及 健 康 甚 至 导 致 死 亡。 填 埋 废 弃 塑 料 袋、 塑 料 餐 盒 的 土 地, 不 能 生 长 庄 稼 和 树 木, 造 成 土 地 板 结, 而 焚 烧 处 理 这 些 塑 料 垃 圾, 则 会 释 放 出 多 种 化 学 有 毒 气 体, 其 中 一 种 称 为 二 噁 英 的 化 合 物, 毒 性 极 大。
此 外, 在 生 产 塑 料 袋、 塑 料 餐 盒 的 过 程 中 使 用 的 氟 利 昂, 对 人 体 免 疫 系 统 和 生 态 环 境 造 成 的 破 坏 也 极 为 严 重。
更多短文朗读
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1-10 篇 (含注音 + 音频 + 建议收藏)
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11-20 篇 (含注音 + 音频 + 建议收藏)
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21-30 篇 (含注音 + 音频 + 建议收藏)